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當月全部進貨數(shù)量與期初存貨數(shù)量為權數(shù),計算存貨平均單位成本,并以此確定發(fā)出存貨與期末存貨成本的計價方法。其公式為:
加權平均單價=(期初存貨成本+本期購入存貨成本)÷(期初存貨數(shù)量+本期購入存貨數(shù)量)
發(fā)出存貨成本=發(fā)出數(shù)量×加權平均單價
要求:
僅允許在月末計算一次平均成本;同一品類存貨必須合并計算;需在財務報表附注中披露計算方法。
大白話解讀:為什么說它是“成本攪拌機”?
想象一家文具店采購三種批次的筆記本:
月初庫存:100本,進價5元/本;
5日進貨:200本,進價6元/本(紙張漲價);
20日進貨:300本,進價4.5元/本(促銷采購)。
月末計算:
總成本=100×5+200×6+300×4.5=500+1,200+1,350=3,050元
總數(shù)量=100+200+300=600本
平均單價=3,050÷600≈5.08元/本
假設當月售出450本:
銷售成本=450×5.08=2,286元
期末庫存成本=150×5.08=762元
整個過程如同把不同價格的原料倒入攪拌機——無論何時采購,月末統(tǒng)一“攪勻”計算平均價,消除價格波動干擾。
行業(yè)應用
適合場景:
行業(yè) | 典型痛點 | 方法價值 |
---|---|---|
大宗商品貿(mào)易 | 銅、鋁等金屬價格日波動超3% | 平滑短期波動,反映周期均價 |
快消品零售 | 促銷與正價商品混合銷售 | 避免價格混亂導致的利潤失真 |
化工生產(chǎn) | 同一原料多批次采購價差異大 | 簡化核算流程,降低管理成本 |
慎用領域
保質期敏感行業(yè)(如乳制品):
若將臨近過期庫存與新鮮庫存混算,可能掩蓋臨期品貶值風險;
某乳企因此虛增存貨價值800萬元,后計提跌價損失導致股價暴跌。
定制化生產(chǎn)行業(yè)(如高端家具):
不同訂單用料成本差異顯著,均價導致利潤測算失真;
某紅木家具廠因此誤判爆款產(chǎn)品盈利能力,錯誤擴大生產(chǎn)致虧損。